美的伤逝——《胭脂太阳》赏析
来源: | 作者:范倩倩 | 发布时间: 2015-04-15 | 1063 次浏览 | 分享到:
    刘先平先生是中国大自然文学具有先锋意义的标志性作家,多年来以大量的对土地和自然饱含深情的美丽文字载誉文坛。少年时代曾读过他的《呦呦鹿鸣》,那清澈灵动的文字至今让我感怀不已。现在,有机会品读刘先生的一篇短章旧作《胭脂太阳》,不仅唤醒了记忆深处那份清新淡雅的少年时代美好的阅读体验,还引发了我对自然文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究欲望。
  《胭脂太阳》正文部分记录了作者1981年第一次去西双版纳的奇遇。文章伊始,作者就以梦幻之笔写出西双版纳的如梦如幻,月亮和远山隐没在浩荡混沌的雾海之中。接下来,作者以孩子似的好奇目光带领我们去见识一种稀有物种“原鸡”,这种生活在热带森林大树上的鸡的老祖宗。原鸡和寨子里的雄鸡的和鸣,“似是扯开了厚重的雾幕,播撒着欢乐,唤醒了生命的活力。”诚然,作者所倾情描绘的这些充满生命原始活力的景物,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应有之物。大自然本应该是充满生命的律动的: 应该有“小鹿走动的声音,松鼠在枝头弹落水滴,鸟的鸣叫,大象吸水的豪饮,大蟒游动,压伏草丛的悉悉声”,还应该有“榕树展叶咝咝声,竹笋拔节咔嚓声,青藤伸枝的扭转声,昆虫的鸣叫”,这些植物和动物在天然的状态下发出的声响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曲动听的生命的吟唱交响乐。”大自然当然更应该是充满生命的大美的,作者所烘云托月浓墨重彩的大美之物“胭脂太阳”出场了:“终于,一团胭脂从东方雾中出现——那是太阳。是那样柔美,那样娇艳。”这轮水灵灵的胭脂太阳“将望天树、番荔枝、鸡毛松、柚木、龙脑香树显现出来了……浩瀚的热带雨林显现出来了。”正当我们沉浸在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的时候,天空中却出现了漫天飘荡的黑影,那是人类为了生存烧山带来的黑的灰烬!行文至此,我们才醒悟作者的良苦用心:人类为了一己的生存正在破坏自然的大美!“一幅无比壮美的热带雨林晨画,被泼了无数的墨汁!”正文结束的这句话画龙点睛:有遗憾,对自然美景被破坏的深深的遗憾之情;有震撼,作者想要撼动的是人类漠视自然之美的冷漠之心;有反思,面对这被破坏了的大自然,人们应该做些什么?
  《胭脂太阳》有意思的地方,还在于这篇正文不足1400字的短文却有着一个长达500余字的“后记”。在我看来,这则后记不仅不是正文的一个长长的“小尾巴”,还应该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正文用“诗笔”写自然之美被破坏的难言的哀伤,行文清新灵动;后记用“史笔”写人类为了生存而烧山的惨痛经历以及改变的踪迹,用笔厚重写实。后记中分别记录了1981、2002、2006年三次西南之行的遭遇,重点记录了2002年怒江大峡谷高黎贡山之行亲眼所见烧山触目惊心的惨状,这与正文中胭脂太阳边上漂浮的黑点遥相呼应。如果说,正文是抒发自然之美被泼墨的遗憾之情,美还是主要的,遗憾只是伴随着美而产生的;那后记中翔实地记录烧山的惨状和严重的后果,就不止遗憾这么简单了,美消逝了,人类为了生存而破坏自然的后果却凸显了出来。由此,我们看到《胭脂太阳》的正文与后记构成了一种微妙的“互文”,在互相参照的阅读之中和参差斑斓的文笔之间,我们得以窥见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珍视以及对人类为了生存而恣意妄为的深深忧虑。
  其实,在我看来,除了1400字的“正文”(第一文本)和500字的 “后记”(第二文本)外,《胭脂太阳》还有第三文本,那就是隐藏在今天的读者心目中的那个“隐形文本”——当下正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这三重文本合在一起就使得《胭脂太阳》构建了一种有着强烈现实指向的立体文本。阅读这篇写于多年以前哀叹自然之美被破坏的“伤逝”之作,今天的读者一定会有更强烈的心有戚戚焉的共鸣之感。如果说,作者写作《胭脂太阳》时,还只是在感叹自然之美的被破坏,一幅美图被泼墨,遗憾固然遗憾,人们还远没有生命之虞。可二三十年之后的今天,环境污染触目惊心,雾霾弥天,穹顶之下,我们所哀叹的就远不止自然之美被破坏的遗憾之情这么简单,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忧虑的却是我们自身以及子孙后代生命的健康与安全的未来图景。带着这么厚重的“第三文本”,我们不禁发现原来离我们并不太远的过去我们的大地上还有那么一轮“水灵灵的胭脂太阳”以及这轮太阳下无数生动鲜活的自然之物,也由此,我们不禁为刘先平先生多年以前就有如此的眼界和理念而深深叹服。
  一篇作品,二三十年以后竟然还能发现它强烈的当下意义,这是刘先平和他的自然文学的时代价值和无上荣光,却是中国和世界生态环境的莫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