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给孩子一个真实的大自然,培养生态道德之美
来源: | 作者:刘先平 | 发布时间: 2015-08-18 | 782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自然与儿童文学有着天然的血肉相连的渊源。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启始于对自然的认识和研究。
  人类面临生态危机,才突显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需“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时代赋予文学的任务,更是赋予了儿童文学的重要任务。
  歌颂人与自然和谐的大自然文学更为直接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培养生态道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特殊的价值。教育史的经典是以讲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动植物——自然之美、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之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培养生态道德。生态道德的缺失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建设生态文明正是化解人与自然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济世良方。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法律和生态道德作为重要支撑。哲学家都说道德是大美。生态道德的培养与树立,比之于生态法律的制定有其更为艰难的一面:其一,是因为几千年来,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制定了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法律,但却没有制定系统的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行为,即生态道德;其二,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而道德是一个人应自觉遵守的规范行为,是人品和修养,对个人说来,需要终生修养,对于社会说来,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形成的崇高风尚。而生态道德的培养和树立,需要文化的长期熏陶。
  2008年大自然文学30年的研讨会上,我给自己的创作做了个小结:“我在大自然中跋涉30多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世界,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因为只有生态道德才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我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一、作家应走进大自然,与自然亲密相处,才有可能还给孩子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钢筋水泥已切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狭小的绿化带、草地、小湖都是人工制造的,自然失去了自然;二是纵观当今的文学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文学缺少了自然,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尤其是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很多故事都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中展开的,充斥着搞笑、恶搞,还美其名曰“趣味”、“幽默”,即使有着对自然的描写,也多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我在讲课中,有三个问题使我很困惑、揪心,其中之一是很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不认识稻、麦为何物,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严肃批评的“五谷不分”,至今却愈演愈烈。自然失去了自然是灾难,文学失去自然是畸形的,儿童失去自然更为可怕。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的去践行,即: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儿童文学作家首要的任务应是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才能在作品中献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洋溢着自然之美、热爱生命的激情的大自然。
  很多朋友都问我从事大自然文学的历程,其实我是从认识大自然开始的,先是目睹自然所遭受的破坏,后是用40年的时间与大自然相处、相融。水是生命的源泉,为了考察我国的水之源,我曾六上青藏高原。水之源来自雪山、冰川,因而我又两次横穿中国从南北两线走进万山之祖的帕米尔高原。为了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多年穿行在横断山脉。为了认识海,2011年四上海南,两赴西沙群岛……因而我看到了在树干上、树根上、叶子上开花、结果的植物;才看到了西藏竟然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森林,生长着胸径多在一米至五米的喜玛拉雅巨柏群,看到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竟然刮起了沙尘暴;看到了被西方植物学家称之为“没有中国的杜鹃花,就没有西方园林”的生活在高黎贡山深处,高20多米,基部直径3米多的大树杜鹃王;使我见识了南海飞鱼、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以及守卫西沙群岛的战士怎样守卫着祖国的海疆和保护着海洋生态……大自然的神奇,生命的壮美。
    二、作家应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特别是科学的最新成就,以提高儿童文学的文化内涵,打造精品。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这在今天已是无可争论的真理,但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大自然是知识之源。目前儿童文学中的知识性的缺乏,或是知识的陈旧显得作品浅薄,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更无法提高作品的质量。在这方面我有着深刻的体会。40年前决定致力于大自然文学时,虽阅读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的书籍,但它们基本上是10年动乱之前或其期间出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不断有新的发现。如科学界公认的天体演变、生命起源、物质结构的三大尖端课题,就有了很多新的成果:如天文学家认为我们所生活的宇宙,只是众多的宇宙之一,争论不休的关于宇宙诞生的时间,已趋于一致,即137亿年之前;再如在海底万米深处的高温热泉,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中居然发现了鲜活的生命……大大拓展了我们对生命生存条件的认识;再是科学家都认为宇宙中肯定还有一种物质存在,因而纷纷努力寻找暗物质……三大尖端难题只要有一点突破,都将给科技带来巨大革命、新的思想。就拿湿地来说,这也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所以只有将读万卷书和走万里路交融在一起,才能真正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丰富,才有可能打造成精品。
    三、在中小学课本中增加大自然文学作品的份量。大自然文学在培养青少年崇尚自然之美、生态道德、热爱生命、感恩自然方面有着特殊的、显尔易见的作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生态道德应“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目前中小学教材不是没有大自然文学作品,但一是数量少,二是缺少优秀的原旨大自然文学作品,当然,各种文学样式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童话等等),但原旨大自然文学有其更为直接的作用。
  今年高考作文16个题目,其中有6个题目是与自然有关的,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很多人对其中有的题目的质疑,也反映了出题者对自然科学的缺少。
  四,重点扶持大自然文学的翻译,加快其走向世界的步伐,宣传美丽的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大自然是文学母题之一,具有国际的语境,极易走向世界。在安徽省委宣传部长曹征海的倡导下,2014年10月,举办了首届“大自然文学国际研讨会”(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安徽大学、安徽省文联主办)。来自美国、英国、瑞典、俄罗斯等国的学者普遍反映:没想到中国有这样深刻的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文学,没想到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故事的文学流派;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的平台加以介绍。取得了较大的影响。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大自然文学在走向世界的现实状况。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其一是对大自然文学的翻译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不知中国作协作品翻译目录中有无大自然文学?其实,我国的自然世界有其特殊的美学价值:如大熊猫、金丝猴、黑叶猴、黑麂、扬子鳄,以及大树杜鹃、水杉、银杉、鸽子树等等数十种都是我国特产的动植物。有个故事,说植物学家冯国楣在英国访问时,主人曾拿出一本杜鹃花画册给他看,冯老只翻了几页,主人猛然醒悟连忙说:抱歉,我忘了中国是杜鹃花的故乡,中国仅特有种就有200多种,只有到中国才能看到鲜活的杜鹃花。是的,要看中国特有的美只有到中国。美国的一位老先生为了一睹生活在高山的一种雉鸡,历经攀登高黎贡山两次,才如愿以偿。由此可见中国自然之美的魅力。原因之二是好的外国汉学家难找。有的出版社也曾做过尝试,但都因为翻译的问题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希望在大自然文学的翻译方面,国家、中宣部、中国作协应列入计划,给予重点扶持。
  五、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大自然文学作家解决困难,大力促进大自然文学的繁荣。大自然文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已涌现了众多的优秀作品和一批作家,但与时代的要求和应有的繁荣,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其中最根本的应是培养和壮大作家队伍。从事大自然文学创作,首先是要认识自然,也即要走万里路,而这些地方常常是人迹罕至的地区,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我的朋友中,最少有两位因长期在外探险,病痛缠身。这不仅需要作家具备勇敢、坚强、耐得住寂寞的品质,而且需要必备的经济支撑,这对青年作家说很可能是望而却步。在国外可以向各种机构申请资助,但目前我们尚没有,如何解决这样的困境,需要主管部门关心。有了这样的机构,相信会有更多的作家投身于这个领域。
  六、加强对大自然文学理论框架,价值体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研究。对当代大自然文学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与大自然现今发展的状况和时代的需要看,亟待加强对其建立理论框架及价值体系,创意产业开发的研究,以促进大自然文学的发展、繁荣,加快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希望各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希望列入中国作协的扶持计划。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生态文化创意作品。大自然文学是创意产业的丰富资源。目前,在影视方面已取得了新的突破。《大熊猫传奇》3D立体动漫电影有望在今年年底面市。创意产业需要政府搭建平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