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2015年4月21日《呼唤生态道德》整版
来源: | 作者:夏胜为 | 发布时间: 2015-04-24 | 1074 次浏览 | 分享到:
    生态道德缺失,是环境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大自然文学家们用探险奇遇等手法,激活人类曾有的记忆,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接受生态文明的洗礼——

呼唤生态道德

    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工作室日前透露消息,皖产动画电影《大熊猫传奇》将于年底杀青,计划寒假档期在全国院线公映。这部被省委宣传部列入年度影视品牌项目的电影,和许多大自然文学作品一起,承载着生态文化,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生态文明建设,道德和法律缺一不可

    大自然属于人类?还是人类属于大自然?
  环境危机重压之下,人们心中有了答案。
年逾古稀的安徽籍作家刘先平,是我国发展大自然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历来人只把大自然看成属于自己的财富,在“大自然属于人类”的误区中走得太久,直到大自然开始惩罚、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才重新审视与大自然的关系。审视的结果令人震惊:是人类属于大自然,人只不过是大自然万千成员中的一员,必须扫除惟人为大的狂妄。
  “生态道德缺失,是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 ”刘先平认为,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两大支柱。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以法律和道德形式,规范了很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却从未形成系统的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行为规范。也正因此,人类毫无顾忌地对大自然肆意掠夺、无视其它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污染物等等,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
  “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和生态道德犹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去年年底在合肥召开的大自然文学国际研讨会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刘国辉表示,工业文明彻底击碎了“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梦,代之而起的是水泥森林的无限扩展和树木森林的日渐萎缩、气候的异变。要约束人们的环境行为,法律必不可少;但要巧妙地转变人们的观念,需树立生态道德。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应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刘先平认为,生态文明呼唤着生态法律的完善、生态道德的树立,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

作家描写大自然探险奇遇,激活人类曾有的记忆

    “我在大自然中跋涉40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世界,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因为只有生态道德才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我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世,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
  这是刘先平的肺腑之言。他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参加野外考察队,此后一坚持就是40年,每每看到生态被破坏就感到痛心,决心用文学创作方式呼唤生态道德。 1978年,他的第一部在野生动物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云海探奇》出版,被业界认为是国内现代意义大自然文学的开篇之作。
  也正是对大自然和文学的无限热爱,他把生命融入到峭崖险壑、云海冰川——两次走进帕米尔高原、三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四次探险怒江大峡谷、六上青藏高原、多年跋涉在横断山脉、两赴西沙群岛探险。就在两个月前,70多岁高龄的他仍然在祖国的南海实地考察珊瑚。用他的话说,几十年在大山间行走,现在也去关注海洋。而珊瑚是大海的绿洲,是海底的热带雨林,如果珊瑚遭到破坏,很多海洋生物将失去家园。当发现有的地方珊瑚被污染或被人工炸掉,他感到遗憾和痛心,于是决定就珊瑚保护再出新作。
  厚积而薄发。40年来,刘先平作品丰富,几十部大自然探险奇遇故事面世,9次获得国家奖,仅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就获得过3次。他本人还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2次候选林格伦纪念文学奖。 2010年,省政府建立并授牌“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工作室”。
  且看他作品中的一段段精彩描写——有一天,在牯牛降考察时,风从山谷中带来了股幽香。抬头寻觅,见到悬崖上三朵野百合花。它们银色的号角对着蓝天,似是正在吹奏一支嘹亮的歌。那黄灿灿、红艳艳的花蕊就是美妙的音符……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怒放的野百合花。真是无巧不成书,当天下午,在另一个地方,又发现了一株野百合。花也大,但只有两朵。我不解,为何它们有的开三朵,有的只开两朵?最多可开几朵呢?到后来还是一位植物学家解开了谜:那开三朵花的,是三年生;开两朵的,是两年生。每长一岁,增花一朵。多有意思!原来它们用花的朵数来纪年!用花来表现彩色的青春!
  夜宿山间,一早醒来,晨曦正将天宇展现,欢快的鸟鸣声中,山谷里逸出了淡淡的、丝丝缕缕的云丝,山岚飘忽着,在绿的森林上空汇聚,宛如怒放的望春花。清风裹着花的芬芳,柔柔地拂动,露珠嘀嘀嗒嗒地响着……啊!山谷里升起一朵白云,冉冉飘浮,云花灿烂,在绿海中,在山的怀抱中,变幻无穷……
  “我希望用大自然探险奇遇,激活人类曾有的记忆,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 ”刘先平感言。

 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树立,需要启蒙和培育

    大自然文学是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关注人类未来的文学。生态道德建设正是大自然文学的题中之义。
  文艺评论家唐先田认为,在大自然文学中,人不再是万物之灵,不再是宇宙一切的主宰;在大自然文学里,不再只讲人性,而是要讲兽性、禽性、花草树木之性,人类中心主义不复存在,人与大自然的其它万千品类相生相荣。在大自然文学作品里,梅花鹿、大熊猫、野象、天鹅、八音鸟、红树林等野生动植物,居于主要角色地位,人则退于次要地位,这和历史上的山水诗文游记比较起来,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平台,那就是生态道德的平台。
  破解生态危机,全世界都在寻求办法,构建生态道德,或许不失为一剂良方。刘先平认为,构建生态道德是漫长、艰难的,需要启蒙和培育。因而对自然的观察,就具有了另一种视角和另一种含义——实际上是和大自然相处,融入自然,相互对话交流。于是,探索的过程——通往沙漠深处的红柳、滂沱大雨中飞入胸膛的小鸟、青藏高原毁香跳崖的麝、柴达木盆地盐湖的奇妙……往往比结果更有意义。于是,种种探险奇遇构成一篇篇真实的故事。
  日常生活中,围绕生态道德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由省政府参事室编写的《生态道德读本》提出系列规范行为,如敬畏自然,认识和保护森林、湿地、沙漠、海洋生态系统,从节约、减排的角度爱护阳光、空气和水,爱护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世界,维护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生物圈。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树立,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努力。刘先平说,当你置身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时,认真地观察,你会发现它是那样地壮美!你会在每条小溪中,听到它动人的歌唱。你会在每座山峰,发现一片新的世界。热爱自然,你会倾心去爱护它的一草一木,爱护天空飞翔的小鸟,爱护奔跑的鹿群!

·大自然文学精彩片段·

熊猫历险

    《大熊猫传奇》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在熊猫王国探险的长篇小说,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作品讲述果杉、晓青兄妹俩在雪山、森林中救助大熊猫母子的故事,展现惊险、励志、喧嚣的动物世界和川西高原充满野性的自然风光。
  一天深夜,果杉、晓青突然发现有谁来到后院吃了铁锅,于是踏上了到森林中寻找食铁神兽的奇妙历程。历经千辛万苦,他们终于找到了。食铁兽原来是因箭竹开花枯死、被迫逃荒的一对母子大熊猫。兄妹俩窥视到了大熊猫神秘的生活。突然,熊猫母子匆忙逃遁。是谁在追击它们?凶恶、机警的独眼豹时而偷袭,红狼仗着群体围攻,偷猎者频出阴招……
  小兄妹俩决定救护大熊猫母子,可一路上历经了金丝猴的戏耍、雾障迷路、误入野牛群的种种惊险……
   被恶魔追到绝境的熊猫妈妈为了保护儿子,在恶魔岭的暴风雪中与红狼、独眼豹展开了激战。小兄妹俩及时赶到恶魔岭,勇敢机智地救下了熊猫。

猎人转行

    《麝啸大漠》中以第一人称讲述了猎人转行、保护动物的故事。
  知青垦荒那段时间,没有书读。在这荒凉的西部大漠,我迷上了打猎。因为麝香的价钱比金子还要贵,我就专门打香獐,收成还不错。有一次,一只香獐被我逼到山崖边。突然,左旁岩丛中蹿出一只母獐,闪电般地跳上了大崖,直向雄獐扑去。只见雄獐龇牙咧嘴,连连跺足,那神情显然是不准母獐向前,且频频示意我的潜伏地。
  可母獐毫不理会,傍到了雄獐身边。雄獐用湿润的长舌在母獐头上舐着,母獐也用急剧起伏的胸膛在雄獐身上摩挲……只一会儿,雄獐陡然变神,粗暴地将母獐赶走。
  雄獐深情地瞥了一眼母獐,又狠狠地盯了我一眼,转过身子,昂首长啸。突然,它提起后蹄,用蹄尖闪电般地轮番在肚子上掏挖。天哪,那正是香囊的部位!红得耀眼的血肉掉了下来。
  还未等我回过神来,它已向前纵身一跳,毁香跳崖了!母獐长嘶。我瘫倒在地,大汗淋漓……
  回家后,我将心爱的猎枪砸得稀巴烂!后来,我参加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拍摄猴王

    《给猴王照相》中写道,我们穿行在亚热带丛林中,连续四天攀崖涉水,大雪纷飞中,在一个山谷发现一群短尾猴。初步统计为五十只左右。
  我要给猴子尤其是猴王摄影,研究它们的表情。在食物匮乏的严冬,建立投食点是稳定猴群的有效手段。我在投食处附近找了处视野较好的地方,隐蔽拍摄。在野外,发现较高级食物时,总是猴王先上。“老刘,猴王出动了。”“它们停下了,像是在开会哩!”“猴王出来了,离投食处只有五六米了! ”对面观察点上的同伴不断提醒我,我腰都弓酸了,还是没见到猴影。
  正当我要失却耐心时,突然,就在我右边,树丛哗地一响。刚偏过头来,就见猴王扑来,伸出右前掌抓我的腿——嗨,那指甲真长——我往旁一闪,只听嘶啦一声,裤子已被撕开。短短几十秒之间,猴王使出一套组合拳,流畅多变。急中生智,我猛然举起双手,大吼一声,它才退去。担心猴王去召集它的大队人马,我们匆匆退出。
  如今,在黄山浮溪那边,已建立“猴谷”景点。据导游说,只要一吹哨子,猴子们就踱着方步走出,领取食物;再也不用
  呼啸山林,四处觅食。不少猴子肥头大耳,甚至大腹便便,
  我不知道这对它们究竟是祸、是福?

 

·绿色时评·

补上生态教育这一课

    面对频发的雾霾、污染的河流,人们思索原因,“生态道德缺失”往往被忽视,而这一条恰是环境问题背后的重要根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补上生态教育这一课。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告诫我们,人类社会活动既要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前提和条件,又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值。 “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率82%、淮河流域53%、海河流域100%,远超国际通行的40%的开发上限。 ”环保部日前解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时列出这样一串数据,用以说明不少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水环境问题只是一方面,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做出很多对自然过度开发、过度索取的事情,引发种种环境危机。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维关系中。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几千年来,我们已形成了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即生态道德。生态道德缺失,是形成环境危机的重要根源。
  生态道德最基本的内容是正确认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与生物圈中其它生命的关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感恩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我们应补上生态教育这一课,通过启蒙、教育和培养,自觉遵守生态文明准则,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生态佳话·

宏村水系

    黄山脚下的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人们在赞叹宏村的自然之美时,更为它神奇的布局所震撼。
  这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选址、布局和美景都与水有着直接的关系。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人工水系规划设计得相当精妙,村落呈现“牛”型结构布局,水渠缠绕全村。引清泉入村的渠道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泉水流入村中的“牛胃”月沼后,经过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被称为“牛肚”的南湖。再次过滤后,最终流入河流。如此水系,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筑艺术一绝。
  建村者没有想到的是,几百年后,生活在宏村的后世子孙仍然享受着这份生态福祉。

哈尼梯田

    在云南元江流域哈尼族聚居区,有连绵成片几十万亩梯田。哈尼梯田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创造的一个奇迹,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
   哈尼人世代居住在大山里,那里山势陡峭,山下江河流淌,没有平坦之地可以耕田。于是,在3000年前,哈尼人就开始向高山要田——开垦梯田,并将森林和水源奉为神灵,不容破坏。现在的哈尼梯田:山上是茂密的森林,山坡的平坦地方修成层层梯田,村寨散落在梯田之间,山下是奔流的江河。山上茂密的森林聚集并存储了大量的水,是哈尼人的“绿色水库”;水源源不断地往山下流淌,滋润了山腰上的耕田;其余的水流入山下的河流。山下的江河水汽蒸腾上升,山坡终年云雾缭绕,水雾升到山顶森林聚集,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又贮存到“绿色水库”里……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形成一个可持续使用的以江河、梯田、村寨、森林四度同构的农耕文化奇迹。

   都江堰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严重的地方。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从公元前256年开始,蜀郡太守李冰带领当地百姓,用8年时间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都江堰充分地利用地势、水脉、水势,正确处理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巧妙配合,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水患,还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成为水利工程设计建造的典范。

安徽日报记者  夏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