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珊瑚》:为海洋国土立传
来源: | 作者:薛贤荣 | 发布时间: 2017-07-27 | 787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于文学创作,所有作家都高喊要从生活出发,但真正从生活到艺术,何止万里之遥!
近30年来,已经有不少评论家和出版家不止一次用“中国第一部”来评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作品了。如《云海探奇》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描写在猿猴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呦呦鹿鸣》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描写在梅花鹿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千鸟谷追踪》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描写在鸟类王国探险的长篇小说”,《大熊猫传奇》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描写在大熊猫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刘先平在大自然文学、儿童文学乃至整个文学领域持续不断地开拓创新。
    欣读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追梦珊瑚》,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用煌煌十六万言为珊瑚立传的巨著,而将珊瑚这一特殊的动物作为主角,聚焦于文学家的笔下加以描述,填补了大自然文学的又一空白。难能可贵的是,作品还第一次塑造了以皇甫晖为代表的中国青年海洋科学家的群像,赞颂了他们的献身精神。他们探索海洋,研究珊瑚,贡献巨大,意义非凡。
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这是常识,但我国海洋的面积有多少?很多人并不清楚。曾有人就此事做过调查,给出正确答案的,只有10%,那就是299.7万平方千米,通常称为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是海洋大国,但面临着许多海洋国土争议,有的甚至非常激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国家利益,考验着民族智慧。这当然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任务,但中国少年儿童从小了解海洋国土的方方面面,却是很有必要的。刘先平和他的夫人以古稀之年赴西沙南沙探险,奉献出如此珍贵的作品,体现了一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海洋,熟悉珊瑚,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美丽的南沙群岛以及西沙群岛的许多岛礁就是由珊瑚礁形成的。也可以说,珊瑚创造了南沙群岛以及其他许多中国海洋国土。
  《追梦珊瑚》中蕴含的知识量是惊人的。读者打开书本,仿佛就像进入一座藏品丰富的海洋博物馆,馆内每一件藏品,都光彩夺目,令人一望而生喜爱之心。作者笔下描写的珊瑚,不下数十个品种,如红珊瑚、黑珊瑚、金珊瑚、柳珊瑚、鹿角珊瑚,等等,全都准确而精致,科学的真与艺术的美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熠熠生辉的珊瑚世界。在很多时候,诗情画意与理性光辉是交织在一起的。
  除了直接描写珊瑚,书中对珊瑚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以及与珊瑚有关的海洋生物的描绘,同样异彩纷呈。就鱼类而言,被写得栩栩如生的就有石斑鱼、狮子鱼、飞鱼、金枪鱼、魔鬼鱼、剑鱼、翻车鱼……一本文学书中具备如此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的,真不多见。
  对于文学创作,所有作家都高喊要从生活出发,但真正从生活到艺术,何止万里之遥!因此,大多数作家终身都在临摹别人的作品,用的只是二手材料,也就免不了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也有的作家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但以后不断重复自己,给人以江郎才尽之感。《追梦珊瑚》则不同,它来源于作家探险所得,是第一手资料;它不同于作家以前的所有作品,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进入一个新领域,艺术上有了新突破。对于喜爱刘先平作品的新老读者来说,阅读《追梦珊瑚》,一定会有全新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快感。
 
  俄罗斯作家康·帕尔斯特夫斯基在称赞大自然文学作家米哈伊尔·普里什文时说:“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确,在米哈伊尔·普里什文的大自然文学作品中,读者能听到吐露馨香的青草拔节声,涓涓清泉的潺潺流水声,百鸟争鸣的啁啾声……而这一切,都是滋润读者心灵的文学营养。
  今天,我们用康·帕尔斯特夫斯基的话来评价《追梦珊瑚》,评价其作者刘先平,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追梦珊瑚》的确是大自然文学宝库中全新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它能给读者文学的、科学的、知识的营养,更能激起读者的海洋意识和爱国心。刘先平也的确是中国当代无人能与其并驾齐驱的大自然文学作家,其创作实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奇和趣,是刘先平一贯追求的美学风格,在其影响深远的《大熊猫传奇》《云海探奇》《山野寻趣》等作品中,奇和趣这两个关键词干脆都用在书名上。
  《追梦珊瑚》中,作者对月亮与大海关系的描述,对潮起潮落与生命诞生之间的规律的揭示,以及对海洋生物之间可能存在信息网络的“臆测”,无不体现了奇和趣的魅力。
  作者笔下的奇和趣,大都与险密不可分,险中求奇,险中求趣,使得整部作品险象环生,奇趣无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想必心灵也是不会平静的——这正是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有的评论家指出,刘先平作品是“用文学性统一科学性和趣味性”,作家自己也说过,奇与趣是他的美学追求。从《追梦珊瑚》中可以看出,这种追求正向更高更深处开拓,以更多彩的姿态呈现。
  《追梦珊瑚》中随处可见的睿言智语,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如作品写到大海中某些身怀绝技的小鱼竟然置大鱼于死地时,看似不经意地写道“最强大的动物也有致命的弱点,最弱小的动物也有赖以生存的本领”,寥寥几笔,回味无穷,包含了一位智者的人生体验。
  《追梦珊瑚》的结构是双线并进的,其焦点当然是珊瑚。作家对珊瑚的历史、现状和前景的追溯、描写与展望令人难忘。但这只是明线,另一条暗线,则是歌颂那些研究珊瑚、保护珊瑚的中国年轻的科学家。读完全书,我更深切领会到作品副标题“献给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的深刻含义。

《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6月14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