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母爱的生命之花——读《海雕行猎》
来源: | 作者:尹 静 | 发布时间: 2015-04-20 | 936 次浏览 | 分享到:
    刘先平先生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开拓者,也是安徽大自然探险文学创作的领头人。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创作,为我国奉献了多部优秀的大自然文学著作。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是建立在实地考察和亲身探险的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也就更具有可信性,读者从他的文章中也能感受到一个更为真实的大自然。最近,拜读了刘先平的《海雕行猎》,深深地为作品的独特魅力所折服。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刘先平《海雕行猎》的独特价值。
  首先,作者在《海雕行猎》中展示了大自然世界中激烈的生存竞争,给人以心灵上的启迪。当然,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离不开和谐,也离不开竞争,存在竞争的自然界才是完整的。刘先平相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大自然不变的原理,他亲眼见过无数次野生动物之间为了各自的生存相互厮杀,也看到过弱者生物被迫接受自然淘汰的残酷事实,因此刘先平对那些身处逆境仍顽强奋斗着的动物们充满着由衷的敬意。在《海雕行猎》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详尽地描写了海雕行猎的过程以及海雕心理状态的变化发展。文中的海雕既勇敢又机智,既顽强又不屈不挠,它“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缘”,成功地猎取到一条二十多斤的红鱼,由于海雕受到来自更强者的重创,得意洋洋之际又让红鱼逃脱了出去。身上的重伤已经大大地减弱了海雕的战斗力,但它没有放弃,依旧盘旋在天空,寻找下一次机会。皇天不负有心“人”,数次失败后,海雕终于如愿以偿,再次捕获到一条新的红鱼。此时,海雕“对那边投以温柔的一瞥”,心里可能在想:自己的孩子不用挨饿了。
  大自然时刻都在教育我们,它的伟大常常是我们知识有限的现代人所无法完全领悟的。海雕为了生存,即使身受重伤也要翱翔长空,继续行猎;“聪明”、“沉着”的红鱼即使知道自己生存无望,也会用尽全力做最后的挣扎;海雕为了嗷嗷待哺的雏雕忍着剧痛,可想而知,雏雕长大后自然也会报答海雕母亲的舐犊恩情。刘先平《海雕行猎》使我们感到,是大自然教会了我们生存之道啊!
  其次,读刘先平笔下的《海雕行猎》,读者会情不自禁地被海雕的“类人”特征所吸引。纪实性是刘先平《海雕行猎》的鲜明品格,作者始终坚持在创作中凸显海雕形象的自然本真,海雕之所以具有“类人”特征不是因为作者将其人化的结果,而是因为读者在品读《海雕行猎》时,不自觉地会发现自己与海雕之间确实存在某些相似的地方。从得意洋洋到懊丧,从失望到顽强,从心高气傲到温柔一瞥,海雕身上丰富的类人细节让人又惊又喜,又让人倍加怜爱。海雕的习性具有种种“类人”的特点,它那最为无私的“母爱”更是“类人”特征的折射,而这一点也是最为感人的。“它像个老态龙钟的妇人用脚后跟走路——脚趾受伤了,每一步都要忍受着钻心的痛苦。”这又是一段令人为之一振的“类人”情景,让人从自然中感受到来自“母爱”的无穷力量。海雕为了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均让人联想到人类的母亲,可以说,它的表现正是我们最为熟知的母爱。总之,正因为作者笔下的动物形象充满了“类人”特征,才使得他的作品更富有亲切感和可读性,《海雕行猎》便可证明。
  再次,刘先平的《海雕行猎》之所以能产生美感,启迪心灵,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描绘了自然界真实的生存竞争和动物们亲切的“类人”特征,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心中对海雕,对野生动植物,乃至对整个大自然界满怀着最真挚的情感。他通过文字将这种深情传递给了我们,激励我们融入大自然的同时,也呼吁更多的读者主动去欣赏和保护大自然这一远离匆忙都市的神秘之美。
  在《海雕行猎》中,作者刚刚从风浪里脱离危险,没等心情平复下来就急忙地跑向海雕,在向导的多次催促下,他只能装作没有听见,为的是可以争取更多时间来欣赏海雕“飘逸的美姿”和它那忍着痛也要行猎的坚韧“人格”。作者注重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他把自己的身心沉浸到大自然中,这种对大自然至诚的情感,也为《海雕行猎》这部作品的叙述语言增添了一份真情。
  最后,《海雕行猎》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些内涵丰富的人生故事,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将自己尘世的心暂放一边,静静地观察着海雕行猎。当红鱼得而复失时,海雕并没有像垂钓者因无法获得心灵上的喜悦而沮丧,相反,它不计较眼前的成败,再次飞翔,相时而动,伺机而发。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偶尔放下现代都市所形成的快餐式的思维方式,认真地去体会大自然的美,那么我们所获得的人生感悟会更具有感染力,我们的心灵也会得到进一步地深化和升华。
  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大自然的重要性,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的困境也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作者的《海雕行猎》就让我们走近了自然界,走近了海雕的真实生活。刘先平没有详细地刻画海雕从更强者身边逃脱的惊险场景,而是集中篇幅去展现海雕行猎的全过程,这一安排更好地再现了海雕这一古老野生动物生生不息而又顽强求存的生命旅程。海雕与雏雕的“母子”情深,也让我们看到感受到自己与大自然之间那种密切相连又难以分割的血缘关系。刘先平继承了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他的《海雕行猎》意在告诉读者,人类与自然是合一的,二者共生并存,不存在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自然”是文学偏爱也是最善于表现的主题之一,刘先平先生通过对大自然文学的审美观照,促进了人类与自然界的沟通与联系。